1)第四百二十五章阿凡达的启示_回到过去好好生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《阿凡达》在再次证明了詹姆斯·卡梅隆他的确是世界之王,作为视觉特效技术大军、生物设计大军、动作捕捉大军、替身演员大军、舞蹈演员大军、演员大军、音乐和音响大军的总统帅,他用让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科幻片带进了21世纪。

  詹姆斯·卡梅隆从1994年已经开始构思这部电影,还写了一份长达80页的剧情梗概。

  《泰坦尼克号》大获成功之后,春(并)风(不)得(缺)意(钱)的卡神却发现当时的技术并不足以制作他设想中的鸿篇巨制,于是搁置了该计划,去潜水了。

  2001-2003年上映的指环王三部曲成功使用CG技术制作了咕噜这一角色,逼真程度令人意外。

  这让卡梅隆受到了鼓舞,决定重拾阿凡达计划,电影剧本在2006年完成,然后开始摄制工作。

  真人部分只花了四个月时间就完成了,但是CG部分却花了多好几倍的时间。

  卡梅隆拍片以花钱大手大脚著称。

  《泰坦尼克号》一开始预算为亿,后来追加到2亿,制作流程漫长,上映时间遥遥无期,几乎拖垮了20世纪福斯公司。

  幸好后来创下历史新高的票房,不然卡梅隆可能被全球电影公司拉近黑名单。

  即使有《泰坦尼克号》的珠玉在前,当卡梅隆提出制作成本更加好大的阿凡达计划时,20世纪福斯公司都不禁抖了抖身子,犹豫再三。

  一拖再拖之下,卡梅隆甚至一度决定转而跟迪士尼公司合作,直到后来IngeniousMedia加入,20世纪福斯公司才答应给卡梅隆投钱。

  最终阿凡达的制作成本达到3亿美元,宣发成本则是亿。

  阿凡达的60%内容靠CG(puterGraphic)合成,涉及到的CG人物多达800个,特效镜头达到1600个,每帧画面平均耗费4万个人工小时

  这么大规模的特效制作,光靠一家公司当然是不够的。

  IMDB的阿凡达页面列举的特效制作公司多达21家,来自于世界各地。

  包括乔治·卢卡斯创立的工业光魔和一开始专门为彼得·杰克逊的《指环王》服务的新西兰WetaDigital,还有制作了《侏罗纪公园》的StanWinstonStudio,创作了黑客帝国的“子弹时间”的法国BUF,参与创作《午夜凶铃》的PixelLiberationFront等等。

  他们分工合作,有的负责角色设计,有的负责特效,有的专门负责战斗场面,有的负责动作捕捉,最后才有了阿凡达的惊人效果。

  卡梅隆说他对《终结者》的最初想法来自于他发烧时做的一个梦。

  而《阿凡达》同样来源于一个梦,不过是卡梅隆母亲的梦。她曾经做了一个梦,梦中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wmkv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