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章 收购_问剑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严重打击了民众求医问药的积极性,以至于大量典籍都对此做出批评、嘲讽。

  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...及失其宜者,以热益热,以寒增寒,精气内伤,不见于外,是所独失也。故谚曰‘有病不治,常得中医。’”

  这句流传久远的民谚,指的是有病不治,反而能得到中等水平的治疗,再怎么样也强于被庸医误诊害命。

  “虽未能尽除小疾,然贤于误服恶药。”

  本质上是出于对庸医的不信任与嘲讽——至于所谓的“劝人不要乱吃药,要讲究天人合一,自然愈合”,反倒是对这句讥讽话语的曲解,把骂人当夸人。

  总之,虞国医疗整体水平的落后,催生了种种乱象,许多平民得了病,就在家里抄写《新菩萨经》、《劝善经》,希望靠抄写佛经,行善积德,来祛除疾病。

  抄佛经不去看医生自然是等死行为,但信医书也没好到那里去——这个时代的医书良莠不齐,多有自相冲突、语义语句含糊不清的情况,甚至还有堪称猎奇的民间药方。

  比如本朝前期编纂的《本草拾遗》,就称“人肉可治赢疾(可能指结核病)”,导致“民间以父母疾,多刮股肉而进”,害死了不知道多少孝子孝女、仁母仁父。

  以上种种情况,催生了“有福气的医生”,即“福医”的出现。

  这类医生本身毫无医术可言,只是因为机缘巧合,“治好”了几个病人(大概率是靠病人自己体质自愈),从此一炮而红,被万众追捧,只要开出药方,就有千百人抢购,也不管对症不对症。

  如果病人吃了药,病症愈合,那就是医生的福气,通过药物传染给了患者,让患者治愈。

  而如果病人吃了药,病症没能好转,那也是天命注定,患者自己命薄,享受不到医生给的福气。

  就算患者死了,也怨不得别人。

  正说反说,福医都立于不败之地。

  于淼水,就是典型的福医。

  六年前,他还只是个穷得连二十文钱都拿不出来的江湖游医,衣衫褴褛流落到洢州城中,以一种号称“千种之疾,入口而愈”的神药,治好了上百名患者,从此名声大噪,日进斗金。

  而他所谓的神药,则是——绿豆汤。

  没错,于淼水一开始只会开一味药方,绿豆汤。

  小儿腹痛?喝绿豆汤。

  头疼脑热?喝绿豆汤。

  气血不均?喝绿豆汤。

  妇科疾病?喝绿豆汤。

  于淼水让上门求药的患者,早上喝,晚上喝,饭前喝,饭后喝,煮成浓粥喝,煮成稀粥喝,热着喝,冷着喝,让城里的绿豆价格都往上翻了一翻。

  伊州城内,是有杏林会(民间医师自发组成的公会)存在的。

  面对外地来的、不讲规矩明摆着欺骗愚夫愚妇的于淼水,杏林会的医师们,一开始自然愤懑不平,要给他教训瞧瞧。

  然而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wmkv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