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25章 破局之法,就在其中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陈洛灵光一现,顿时冒出了个新奇的想法。

  我之前的思路,似乎有些局限了啊。

  刘彻想让赵绾担任丞相,是想消解丞相这个官职的影响力,从而实现加强皇权的目的,更进一步地掌控整个朝堂。

  自己原先对皇权进行限制的想法,一直是见招拆招,按照刘彻的思路去走,用相权对抗皇权。

  且先不说赵绾有没有这个能力。

  在封建时代,臣子和皇帝之间的对话,本身就不是在公平的规则下进行。

  那么自己何不突破窠臼,跳出框架呢?

  要知道单独某个臣子,某个派系是无法与皇帝抗衡的。

  但如果利用皇帝本身去对皇帝进行限制,是不是就可以达成意想不到的效果呢?

  陈洛的新思路看着有些玄乎,但其实并不复杂。

  “皇帝”这一存在,看似是独立的个体,但实际上并非只指坐在皇位上的那一个人。

  历朝历代,无论是哪位皇帝,都不可能单独处理全天下的政务,独自制定所有的法律,亲自指挥全部的战争。

  哪怕是实权在握的皇帝,手底下亦是会有相当数量的亲信,去践行他的意志,执行他的政令。

  比起影响刘彻的意志,通过他手下的亲信,去用于限制他的行为,似乎就没有那么突兀了。

  毕竟陈洛以及赵绾他们屡屡在关键节点,阻拦一些政令的下达,必然会让刘彻感到不耐。

  哪怕他们俩现在属于近臣。

  可这样的事干多了,那么圣眷总有用完的时候。

  但如果换成二三十个人,轮流来做这事呢?

  刘彻不可能每次早朝都会做出一些独到专行的事情,需要臣子出面劝谏的情况,总归是少数。

  因此今日是这五六个人站出来,发声劝说,下一次又换另外五六个人上书,表明刘彻的行为不太妥当。

  这样一来,他想要肆无忌惮的行使皇权,那恐怕就不行了。

  当然,想要真正达成这个目标,需要注意两个方面。

  其一,就是上书劝谏的那些臣子,都要是刘彻信任的臣子,而且只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劝谏,正常情况下,他们应当是刘彻的得力帮手。

  这点乃是涉及到刘彻愿不愿意听从他们建议。

  要知道推行察举制的时候,难道没有守旧派上书,让他停止察举吗?

  刘彻置之不理。

  臣子关系的亲疏,关系到言语在他心中的份量。

  其二,即是陈洛不可以直接干预那些臣子的行为,不能像与赵绾对话那样,表明自己要限制皇权的根本目的。

  大部分人在得知实情后,肯定不会愿意这么干。

  他们在官场上的前途,与皇帝的好恶相关。

  鲜少有皇帝厌恶的臣子,能够走到高位,享受两千石的俸禄。

  而且那些人最开始愿意这么做,但不代表他们愿意一直这么做,时间可以改变太多,何况陈洛想要长期了解二三十个人的心理想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wmkv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