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五六三章 种植_永不下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原则上都是独一无二的,在功能区域的划分上也多少会有差异。

  这一点,在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基本功能上,差异较小,而在逻辑思维、语言表达等高级功能上,差异较大,甚至可以有很极端的情况,部分脑组织先天缺失、或者受损的人,可以很好的将功能转接到脑的其他区域,而没有外在可见的异常。

  相比于辅助性的脑区域研究,774的主要工作,还是脑的外连。

  与一般意义上的“脑对外连接”不同,传统的大脑神经连接研究,是在已有的神经通路脑髓上做文章,或者通过外周神经通路来进行。

  这种研究,难度其实一点也不高,但凡动用各种手段,向神经通路中送入电信号,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体自身的神经冲动,继而让信号抵达脑部,或者反过来接收大脑送出的电讯号,解读其含义。

  用计算机做比方,可以认为,这相当于利用键盘、显示器等已有的外设,与其联络。

  而744研发机构的方向,则更进一步:

  试图用机电、或者生物的方式,直接与脑建立广泛的联系通路。

  通俗的理解,浏览研发报告时,方然会将这一过程想象成计算机的内部改动,通过增加线路连接的方式,将某台计算机直接与其他计算机相连,在此基础上,研究人类的大脑,乃至意识,会对这种连接有何反应。

  凭空在脑上挂载一个外来模块,然后观察,实验者的意识是否会觉察到这一加载模块,如果能,又会如何反应,这是774机构进行过的研究。

  具体的实验过程,漫长而繁琐,且伴随许多骇人听闻的操作。

  方然不太关心这些,他更关心的是结果。

  774的总体研究思路,大致来讲,分为“生物”与“微电子”两条线。

  一条线,是尝试脑组织间的连接。

  说白了,就是尝试将其他个体的脑组织移植、附加到实验者的大脑,凭借精密之极的微操作,与术后的刺激手段,建立起移植脑组织与实验者大脑之间的神经连接,然后观察这对实验者意识会有何影响。

  另一条线,相对来说则更高深,是尝试用仿生构造,来建立实验者大脑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通路。

  人脑与计算机间的互联,差不多可以这样理解。

  不论脑组织,还是计算机,

  总之,都是一种建立脑外连接的大胆尝试。

  这样做的动机,理由,可以有很多,旧时代的研究机构也开展过类似的研究,虽然成果寥寥,但其动机则大致一样:

  无非是想尝试一下,以人类的技术,能否突破脑的诸多物理限制,提升其各方面的能力。

  至于这设想是否能实现,现在,774的研究报告,结论与已有的资料很相近,并不认为用脑组织进行脑的“延展”,能做到这一点。

  人脑,迄今为止,倘若不考虑791等机构的“强人工智能”,仍然盖亚表面的最强大智慧载体。

  但这种能力,显然受限于脑的物理属性,从体积,神经元个数,神经元细胞的体积、树突数量,到神经纤维传导能力等等,都会对脑的能力产生影响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wmkv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