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六十四章:平匈之策总纲_六朝汉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攘外,必先安内。”

  这个居住在齐鲁之地穷乡僻壤处的小子,竟然能直接看透刘彻一直以来的心病?

  卫青忍不住在心中暗自高呼:若陛下在此,定将此子引为知己!

  如此看来,这次东出函谷关的任务,能够轻轻松松地完成了!

  卫青仰头,与司匡对视。

  同时努力按捺住心中的激动,克制自己。

  然而,尽管如此,他的声线还是有些颤抖,“敢问,如何安内?”

  “问得好!”司匡嘿嘿一笑,向卫青眨眨眼,表示赞赏。

  随后侧身,盯着高台上这位主要对手,沉声分析,“对于这个问题,鄙人需要先做一个说明!”

  良岳右眼皮疯狂的跳动。

  不知为何,他总感觉有大事要发生。

  他先放下手中的毛笔,揉了揉右眼。

  接着又长舒一口气。

  “请讲!”

  司匡点了点头,身子彻底面向眼前这块巨大的木板。

  声音高亢,且充满了磁性,“三天时间,鄙人从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五大方面,总结出数条大汉面临的内忧!请良兄品鉴!”

  良岳心脏一紧。

  虽然不明白这种总结方式,但还是先记录下来。

  一会儿,他需要通过详细的记录,推翻司匡的平匈之策。

  而台下卫青也面目愁容。

  他感觉,有什么可怕的东西,将会从这场比试中放出来。

  担心被吓得发呆,存活主要内容,赶紧从给左右随从一个眼神,示意帮忙记录。

  随众人抬起笔尖。

  司匡的声音,似洪钟大吕,直击他们本心。

  “政治上,阻挠大汉出兵的原因有很多,鄙人只列明主要原因。”

  “其一:诸侯王的态度!若长安大规模出击匈奴,拥有一定兵力的诸侯王,要如何对付?”

  虽然七国之乱后,汉景帝把诸侯王的军事权利收回中央,但操作起来,颇为扯淡。

  收军权这件事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执政中期,还没完成。

  根据记载,淮南王刘安准备发动叛乱的时候,军队数量过万。

  其他响应的诸侯王,兵力也都不容小觑。

  因此,出击匈奴,诸侯王的态度,颇为关键。

  一旦前面战线吃紧,后面又出现诸侯王偷屁股的情况,出击,必败。

  不等良岳、卫青反应过来。

  司匡继续陈述。

  “其二:朝堂之上,支持出兵的将领,并不多!”

  “陛下继位十余载。五年前,匈奴来请和亲,下议。”

  “大行令王恢曾言:与匈奴和亲,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。不如勿许,兴兵击之。”

  “而御史大夫韩安国却称击之不便,不如和亲。”

  司匡微微一顿,反问,“将领尚且反对出击,何况他人?”

  “若想大规模出击匈奴,必须让朝堂将领改变看法,让他们看到战争带来的利益!否则,将且无可战之心,何况士卒?”

  “此事亦明,并非我大汉无平定匈奴之良将,只因,将领皆不愿战而已!”

  朝堂上的那群老将,被黄老腐蚀的差不多了。

  尤其是大汉军方巨头之一的韩安国。

  他在亲近窦太后的时间里,被黄老洗脑的太厉害。

  当初那敢率领梁国老弱病残,对抗吴楚联军的雄心,早已不在。

  这也是为何刘彻打算重用儒家的缘故。

  窦太后死了,他这个皇帝想放手一搏,报仇雪恨,却被朝堂大多数的瓜怂百官阻拦。

  这换谁能忍得了?

  只有公羊提倡的大复仇,才最适合出击匈奴!

  说来也是可笑。

  若是没有公羊学派,大汉对匈奴用兵,恐怕要晚数十年。

  若是没有元光元年的独尊儒术…

  若是没有刚进入朝堂的儒生们的全力支持…

  恐怕都没有元光二年的马邑之围。

  更别说对匈奴彻底宣战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wmkv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