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七十六章 巴纳姆效应_夜不语诡异档案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。复制本地址浏览”这位女大学生不置可否,神色有点呆滞,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死去的男友。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,冲我微微一笑“不过有一点我不敢苟同。你恐怕并不是什么普通的大学生,更不是平凡的市民。而且事情似乎也没你提到的那么轻松简单。”

  “纯粹是您的错觉,我本来是个普通人而已。”

  “呵呵,小弟弟,有时候女人的第六感可是很准的!”她重重的躺回沙发,叹了口气“我有一个朋友,有一次他问我世界什么事最难。我说挣钱最难,他摇头。我又说世哥德巴赫猜想,他又摇头。最后我放弃了。他这才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。然后我仔细想了想,也对,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不是也都这么说过!”

  杨俊飞皱了皱眉头“你想说什么?”

  她古怪的笑起来“你有没有想过。自己是谁,自己从哪里来,又要到哪里去,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,人们开始问自己,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。

  然而,即便如此,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。

  正因为如此,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,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,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,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。

  其实,人在生活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。如,在公共汽车,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,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。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。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?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。

 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,掌心朝,闭双眼。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系了一个氢气球,并且不断向飘;他的右手绑了一块大石头,向下坠。三分钟以后,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,距离越大,则暗示性越强。

  认识自己,心理学叫自我知觉,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,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,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。

  在日常生活,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,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。正因为如此,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。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,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。”

  我望向她“巴纳姆效应?”

  孙晓雪看了我一眼,点点头,笑容略微有点苦涩“人其实很怪。心理学的研究揭示,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、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的解释。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,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。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、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,结果,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、准确至极。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wmkv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