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七一章 研究用法_玩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近格外苦恼,因为同僚们看他的眼神都不太对头。

  他以前在台谏搞监察工作,是喷人的一把好手,上过弹劾折子五六十封,喷过五六十人,有的是皇亲国戚,有的是宰执高官,所以王雱提到“铁面无私辨忠奸”的时候包拯觉得自己受之无愧,甚至还有一点小满意。

  但是,后来的发展就有点不受控制了。

  包拯都不明白事情是怎么发生的,好像一夜之间凭空出现了一个叫包公的人,这人和他同名同姓,断起案来明察秋毫、效率奇高,连他听了都觉得,世上若是真有这么一个人,他也会很钦慕,也会感觉很有安全感。

  包拯从来不知道自己会有在意别人看法的一天。

  包拯与众多同僚都没什么私交,因此也没有什么人当着他的面说什么。可他们不当着他面说,流露出来的眼神却让包拯能明白他们的意思:没想到老包你居然是这样的人!

  包拯:“……”

  包拯觉得,他们还不如冲上来说他一顿。

  韩琦也听说了不少关于包拯的风言风语,对于自己这个被王雱祸害了的同年,韩琦很是同情。虽然经王雱这么一闹,包拯很可能成了百姓心中的“青天”代表,但代价显然是朝中其他人都觉得包拯这人沽名钓誉,差遣自己的下属(王雱)给他写传记。

  而王雱那小子,在别人眼里又成了弱小可怜又无助的刀笔吏,在上官的胁迫之下不得不操刀歌颂对方的光辉形象!

  见包拯每天憋红了脸,想反驳都不知和谁反驳好,韩琦好心地提醒了他一句:“下回王雱那小子再找你做什么,你得多考虑考虑。”

  包拯一直觉得王雱这后辈挺好,听韩琦这么一提,猛地想到近来发生的一切:在王雱和他提出要写传记之前,他并没有听说过什么“开封有个包青天”,王雱和他提出这事之后,相关的传言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!

  包拯犹有些不信:“他为什么要做这种事?”

  韩琦道:“谁晓得他在想什么?许是觉得没事可做,闲得慌,正巧逮着了你。”

  包拯冷静下来想了想,说道:“若是这样,我考虑了怕也没用。”就像这事,即便他不同意,王雱也照样可以去做,区别只在于有没有和他说一声而已。说到底,同僚们也没怀疑错,确实是他昧着良心认下那本传记!

  韩琦一阵默然。

  他想起文彦博上回写信骂他,说他不提醒还好,提醒之后他背的锅更沉更重了!

  韩琦只能承认包拯的话是对的,无奈地说:“最近他应该会消停了。”除了包拯背上点邀名的小污点之外,树立一个“青天”形象对朝廷来说还是很有利的,朝廷定时给各地的出色人才搞旌表,不就是为了鼓励百姓向他们学习、引导各地风气吗?他劝勉了老包一番,表示这其实也是一件好事、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wmkv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