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百九十八章 单刀赴会,万里关山。国运艰难,奋勇向前!_典籍华夏:我的直播对话古今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为做官!”

  “为挣钱而读书!”

  “读书!为了明理!”

  十几岁的孩子,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,听到老师提问,纷纷踊跃回答。

  教室里,响起一片纷乱。

  听到“为明理而读书”的时候,姓魏的老师露出满意的笑容,给那位学生鼓励的眼神。

  为明理而读书,小小年纪有这样的想法,可谓前途远大!

  可是一转眼,魏老师看到某个角落里,一个姓周的小男孩,静静地坐着,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踊跃发言,但是眉宇间却仿佛有异样的光彩,令人动容。

  心中一动,魏老师打手势让全班安静下来,然后将目光投射过去,点名让这个小男孩回答问题。

  来了来了!

  尽管对答案早已经烂熟于胸,但是此刻画面中呈现出这一幕,依然还是让亿万华夏观众热泪盈眶!

  是他!是年少时的周先生!

  小男孩应声站起来,并没有胆怯,而是迎着老师的目光,清晰而坚定地说道: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!”

  “好!”

  魏老师先是一愣,随后感觉精神竟为之一振,拍案叫道:“好抱负!好胸怀!”

  怎么也没想到,年仅十二岁的一个小孩,居然就有如此广阔的胸襟!

  他忍不住再次大声问道:“你再说一遍!为什么而读书?”

  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!”

  小男孩铿锵有力的话语,赢得了魏老师的喝彩,他目光灼灼,落在身材并不高大的小孩身上,赞道:“好啊!为中华之崛起!有志者当效周生!”

  1908年,奥运三问在南开大学的操场上首次被提出。

  1910年,奥运三问正式在报纸上被再次明确!同年,那个小男孩在课堂上说出振聋发聩的名句!

  而数年后,这个孩子也进入南开大学读书,并成为南开大学历史上最伟大的校友,没有之一。

  此刻,《典籍华夏》的镜头落在他小小的身躯上,并一度定格。

  十二岁的孩子,脊背挺直,目光坚定,澄澈的眼神,蕴含着伟大的理想。

  片刻后,镜头切换,竟是重新回到讲台上的那张报纸。

  嗯?

  不是读完了么?

  还要再看报纸?

  观众先是一愣,随后很快就发觉不对劲!

  这!已经并不是1910年发行的那一期《申报》了!

  这是一份《大公报》!

  报纸上,极为醒目的位置上,十六个大字,宛如十六柄尖刀,直接跨越近百年的时空,刺入后世每个观众的眼眸深处!

  “良心尚在!热血尚流!”

  “岂能叛国!为人马牛!”

  ——刘长春自述!

  我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,绝不代表伪满洲国!

  “啊!”

  “是他!”

  “来了来了!第一问的回答者!就要来了!”

  “刘长春!华夏奥运第一人!”

  “好!好啊!这十六个字吼得!真他妈的提气!”

  “秀啊我的凡!这一张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wmkv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