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相遇_血腥的盛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战争以及一幕幕惊险残酷的政治博弈,这个机智果断、骁勇强悍的年轻人早已做好了上场的准备,并且充分具备了角逐的资格。

  换句话说,李世民注定要与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迎面相遇。

  大约在大业十年(公元614年),十五岁的李世民娶了隋右骁卫大将军长孙晟的女儿。众所周知,这个长孙家的女儿就是后来初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孙皇后。她知书达理、深明大义,尽心辅佐而绝不干政,在李世民登基御极、治理天下的过程中默默无闻地作出了很多贡献,不愧为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性,也无愧于“母仪天下”之称,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典范性和楷模意义的皇后之一。

  长孙家族是北朝的豪门显宦,其先祖出于北魏皇族拓跋氏,因在魏宗室中建功最伟,且居宗室之长,故改姓长孙。到了长孙晟(shèng)这一代,其地位依然显赫。他是隋朝的重臣和名将,从青年时代起就深受隋文帝器重,此后长年经略突厥,曾向隋文帝提出远交近攻之策,从而成功离间突厥各部,使其最终向隋朝称臣。在隋帝国的国防事务和外交战略上,长孙晟可谓贡献良多、功勋卓著。大业五年,长孙晟病卒。大业十一年,隋炀帝被突厥围于雁门,曾向左右感叹道:“向使长孙晟在,不令匈奴至此!”(《隋书·长孙晟传》)

  长孙晟死后,年仅八岁的长孙氏和哥哥长孙无忌一起被舅父高士廉收留抚养。高士廉出自北齐皇族,其祖父高岳是北齐的实际开创者高欢的堂弟,封清河王,官至左仆射、太尉;其父高劢(mài)是北齐乐安王,也曾任左仆射。高士廉从小博览群书,尤其在文史方面颇具造诣。在他的熏陶下,长孙氏和长孙无忌自然都喜欢上了读书。史称长孙无忌“好学,该博文史”(《旧唐书·长孙无忌传》),而长孙氏也是“少好读书,造次必循礼则”(《旧唐书·文德皇后长孙氏传》)。

  长孙氏十三岁时,由于高士廉对李世民非常赏识,知道他不是久居人下之辈,所以就把长孙氏许配给了李世民。从此,高士廉和长孙兄妹的命运就与李唐家族,尤其是李世民紧紧绑在了一起。

  大业十一年(公元615年),隋炀帝杨广被突厥围困于雁门,下诏命各地勤王,虚岁仅十七的李世民就应征入伍,并向主将提出了“赍旗鼓以设疑兵”的策略。虽说此后突厥退兵、雁门围解是四方勤王之师大举云集的结果,并非李世民此计的功劳,但这一策略足以表现出李世民过人的军事才华。

  大业十二年(公元616年),李渊出任太原道安抚大使时,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安置在河东,唯独带着李世民到了太原。我们不知道李渊这么安排的具体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wmkv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