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01章 开了眼界_我的芳华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站在舞台上汇报,可不是请客吃饭,什么师生情谊啊,面子啊……对于治学严谨的教授来说,统统给我靠,边,站,拿知识来说话吧。

  丁是丁,卯是卯,不能相提并论、混为一谈!

  院长大佬和几位教授好一通劝解,那名教授才消了火,让台上的那名博士研究生完成了汇报。

  然而,两位老师问的这些诗词问题,只是基础性的问题。

  以顾秋风的观察,有两名中年教授,简直就是过来抬杠、找茬的,他们专门挑那种刁钻的问题让学生解答,直把人问得哑口无言。

  那些问题,即使是让顾秋风上,他也没法说出个一二三。赵弘生教授不怎么打断学生的讲话,只是在汇报完毕的时候,向来注重基础的他也会问上几个基础知识,学生回答得好,他表扬,回答得一般,他会指出你哪些地方需要改进,需要去看看某某书籍,至于一问三不知的,那就是批评了。

  完美地诠释了啥叫对事不对人。

  顾秋风等六人坐在后边,心里只是一个劲地感慨。

  这赵老师……真是太好了吧!

  第十一个上场的是位博士研究生,他的论文题目是《西游记作者问题再探》。

  这一看就是个研究大夏古代文学的。

  他这篇论文的核心观点是:“《西游记》的作者不是吴承恩,而是元代的丘处机。”

  台下的教授们倒没人跳起来反驳,而是饶有兴趣地听着,后面的博士硕士们,也没有太大的反应,只是静静地看向讲台上。

  听着听着,顾秋风不由生出了几分钦佩。

  这位博士大哥论证严谨,引用的资料非常详实,论点有的放矢,切中肯綮,不知不觉间,就让人沉醉其中了。

  顾秋风在心里默默点了个赞,但他知道,如果这位仁兄敢出去宣扬这个观点,绝对会被人喷,死。

  所谓“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”,真正了解文学的人,和不了解文学的人,那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
  就好比《西游记》的作者,你在路上随便找个人一问,估计%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吴承恩。”

  但是严谨的文学研究者会这样说:“我们一般认为是吴承恩。”

  他(她)为什么不敢回答得那么绝对?

  无他!

  因为《西游记》的作者问题曾经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长期的铮铭,随着讨论的深入,学术界的主琉观点认为就是明代的吴承恩,这一说法也为人们广泛所接受。

  不过,你不得不承认的是,主琉观点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观点,毕竟没有人亲眼见证过那段历史。

  而流传下来的那些资料中的内容,也并不见得就能派上用场。

  例如,战国时代宋康王戴偃,关于他的事迹,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。《韩非子》、《孟子》、《淮南子》都说他因行仁政而导致王果;而《史记》、《战国策》、《吕氏春秋》则说他是个爆君,被诸侯称之为“桀宋”。

  谁在说真话?谁在说假话?

  不知道。

  反正就是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。

  《西游记》的作者问题,也是如此。

  现如今,尽管许多学者认为是吴承恩,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依旧认为是丘处机。

  或许,学术就是一边争论,一边发展吧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wmkv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