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511章再催,我打死你_重返1998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

  相当于湄港币缩水了近一倍。

  也就是说,那些曾经把美金、人民币或者其他币种以湄港币的方式储存在湄港的银行里以后,什么也不做,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资产就凭空蒸发了一半。

  曾经的10湄港币可以买一只茶叶蛋,而现在却需要18湄港币。

  存在银行的钱还是那些钱,但购买力却大大缩水。

  这也导致很多加入湄港户籍的精英们对湄港正府不满,对湄港财务部不满,甚至已经有了蠢蠢欲动的局面,把压力全部给到了李燕这个财务部长的位置上。

  好在最煎熬的时间挺过来了。

  湄港终于有了赚钱的能力。

  这一声枪响是个信号。

  至少,在李燕看来是个信号。

  湄港,终于可以赚钱了。

  她也终于不用每天为了财务周转,什么时候给国际上的那些公司付款而发愁了。

  哭,是因为早就揭不开锅了。

  哭的很惨,是因为湄港终于揭的开锅了。

  这是喜极而泣。

  江洋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回国两次,双耳不闻窗外事,今天要买这个,明天要订那个,完全不管有没有钱的事情。

  由于上次美國制裁的原因,大量投资者纷纷驻足观望,不敢进入湄港投资。

  江老板是过瘾了。

  大手一挥:用不找你,老子自己干。

  李燕眼泪快出来了。

  自己干,得要钱呐!

  这一年多来,整个湄港的建设都是很多大型建筑集团垫资干的。

  湄港正府给了些预付款就再也没了下文。

  李燕是连忽悠带骗,总算把大多数的建筑封了顶。

  都是些国内干工程的公司,甚至还有一部分是G企和Y企。

  要不是江老板在国内的一个姓丕的大领导给兜着底,恐怕李燕现在的办公室里早就站满了要账的。

  除了湄港整整400平方公里的主体建设外,修桥修路是一样没少。

  江老板的逼格高。

  桥必须得是跟京都沪市那种规模的立交桥,路必须是那种什么车都压不坏的“水泥”路。

  电站、路灯、信号塔也全都得配上。

  灯要用好灯,要么是华夏,要么是德国的那种进口灯。

  到了晚上亮瞎眼的那种。

  总而言之,所有基础设施的配套只有一个字:贵。

  关键是便宜的质量也不行啊!

  如此一来,李燕也是同样的招数,付了订金就催人发货。

  货一到就赶紧用了。

  等到要钱的时候,李大部长的故事是编了一个又一个。

  现在的李燕,编故事根本不用打草稿。

  张口就来。

  有时候李燕也会很纳闷。

  很多次深夜对自己发出灵魂拷问。

  我自己也不是那样的人啊?

  后来李燕想明白了。

  原因很简单:跟什么人学什么人。

  这套编故事的本领,李燕现在已经是融会贯通,甚至是炉火纯青了。

  利用这套本领,李燕秉着省钱或者不花钱的原则,搞定了湄港几乎80%大大小小的事情。

  所有跟钱沾边的,几乎没有一项是付了全款的。

  要么只付了一点订金,要么就干脆直接靠忽悠。

  全球的造船厂没有一个不知道湄港的,更是没有一个是湄港不欠人家钱的。

  总而言之,湄港不仅仅在华夏内陆,在国际上那可是出了大名。

  但都不是啥好名声。

  订单大,催的紧。

  就是没钱。

  这三条是湄港的特有属性,扒都扒不掉。

  但尽管如此,也不知道江老板是哪里来的这么大自信。

  面对那些国际“友人”(债主)在台下的时候,丝毫不露怯,官威那叫一个大,那叫一个拽。

  尤其是朝天开的那一枪。

  那自信满满,盛气凌人的样子,好像不是在告诉大家我湄港要开始赚钱了。

  而是告诉那些过来催债的人。

  别催噢。

  再催,我打死你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wmkv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